从宝宝摸乳房,看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什么样的家庭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坏的教育方式千差万别,但好的基本就那么几种。

 

在跟孩子的日常相处中,我第一个能想出来的场景就是孩子做出不合适的行为的时候,而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懂教育的家长都会具备的技能——透过行为看需求。

 

01

聪明家长的妙招:透过行为看需求

 

什么是透过行为看需求?我用冰山理论来展示,你们就很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问题比作冰山,孩子的行为就是水平面上我们能看到的冰山一角,往往我们会以为那是冰山的全貌,但其实,隐藏在水下的各种需求才是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本。

 

 

敲重点,行为是由情感触发的,而情感源自孩子根深蒂固的需求。

 

如果我们没有掌握“透过行为看需求”的能力,往往看到水面那层冰山冒出来,就想着赶紧纠正解决,改掉这个“坏行为”。可你知道吗?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方法,反而会让孩子的“坏行为”层出不穷。

 

我来举个例子,看看没掌握这项能力和掌握了这项能力的家长的做法会有哪些不同。

 

比如孩子爱摸乳房,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到了依恋“过渡性客体”阶段,摸乳房会让他觉得很有安全感。

 

 

没掌握的家长会怎么做呢?

 

很可能会觉得羞耻,或觉得这是一个坏习惯,严厉的家长可能会呵斥制止,温柔的家长可能会暗暗担心。你知道结果是什么吗?那孩子可能不摸乳房了,而是抠肚脐。

 

掌握了的家长是怎么做的?

 

他们不会被孩子的行为牵着鼻子走,而是去思考和寻找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是最近环境有变化导致没有安全感?还是到了依恋“过渡性客体”阶段?怎么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只有透过行为找到孩子的需求,并从根本上进行满足,那才叫“治本不治标”。

 

聊到这里,我知道你肯定会想说“哪有那么简单呀!道理都懂,实操起来完全抓不住要领啊!”

 

安利你们一个特别神奇的工具——“错误目的表”,大家可以在生活中去对照孩子不同行为,找出真实需求。

 

02

掌握“错误目的表”,发掘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这个“错误目的表”是来自于正面管教的,他们把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归纳为4种——吸引注意、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

 

我从“家长当时的感受”“对孩子行为作出的反应”以及“孩子对此的回应行为”3个方面来帮大家做具体判断,当你遇到那些头疼的问题时,可以拿出来对照一下~

 

1、吸引注意

 

当孩子想吸引家长的注意时,我们当时的感受多半是“心烦、恼怒、担心、愧疚“,然后很自然地就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提醒或者哄劝。

 

结果是什么呢?大部分的情况是,孩子往往只能在我们的哄劝之后暂停那么一会儿,很快还会再犯,直到你开始停下手边的事情,给他一对一的关注,才会停止。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孩子总喜欢在我们打电话或办公的时候作妖,不是制造噪音大喊大叫,就是过来东戳一下、西碰一下,我们提醒了两句,他就收敛一点,可没过两分钟又开始作妖。

 

大亨也经常这样。我刚开始创业那段时间,经常在家加班。有一次我刚把大亨的饭端上桌,就接到了同事的电话。于是我一边打电话,一边给他喂饭。没喂几口,他就开始作妖了,一会儿把肉吐出来,一会儿用脚把宝宝餐椅踢得“咔咔响”,最后还把旁边的水杯打翻了......

 

搞得我一会检查是不是菜味道不好,一会儿查看是不是宝宝椅勒到肚子,真的是心烦又担心。后来当我挂了电话,专心给他喂饭时,这家伙啥问题都没了。

 

 

面对孩子这些为了“吸引注意”而作出的行为,我们怎么做呢?

 

第一步,做语言安抚:“我知道你想和妈妈玩,妈妈也想和你玩。你可以先找爸爸玩个游戏,然后妈妈就来陪你了......"

 

第二步,让孩子参与某个任务,获得有用的关注。比如,让他帮忙把你的工作笔记本拿过来,让他帮忙给你拿个水果、端杯水。这样会让他有参与感,觉得自己很有用。

 

2. 寻求权力

 

当孩子是在寻求权利时,家长当时的感受往往是“生气、权威被挑战、妥协”;同时立马作出跟孩子battle的架势,试图去说服或要求孩子服从;而孩子也会刻意激怒家长,变本加厉唱反调。

 

比如孩子在户外把衣服脱了,家长怎么说也不听,这并不是孩子小不懂冷热,而是在进行权利斗争,他想自己拥有穿脱衣服的权利。

 

这个时候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退出斗争,让孩子为选择负责。不要直接强迫孩子穿衣服,而是自己示范裹紧衣服很暖和,然后让孩子选择是先跑进旁边店里穿,还是现在先穿上再走。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尽量有范围地多给孩子做主的机会,让他感觉自己是老大。让他决定晚上穿什么睡衣啊,吃饭用勺还是叉子、门铃响了他第一个去开......在这些小事儿中既能满足他们寻求权利的需求,又能锻炼一些生活技能,何乐而不为呢?

 

3. 报复

 

孩子是否带着报复的目的,还是比较好判断的。当家长感觉“伤心、失望、难以置信、憎恶”,并认为孩子在针对自己,所以自己也作出反击;而孩子面对家长的反击,可能会升级之前的行为,作出报复家长的事。

 

这个在我们低龄孩子中还不算常见,但是在一些青春期自杀的孩子当中非常多。比如之前新闻报道的“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后跳楼身亡”,孩子不能惩罚家长,于是只能选择伤害自己来让家长后悔,来报复家长。

 

面对出于报复目的的行为,我们能做的首先是认可孩子伤心的感受,避免让自己“以暴制暴”的冲动去弄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通过道歉,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作出弥补。

 

4. 自暴自弃

 

这点其实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面对孩子会有“无助、失望、无能为力“的感觉,从而过分帮助或直接上手代替他们做;而孩子在我们的热心帮助下,并没有改进,反而更加消极,甚至放弃尝试。

 

比如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这样的经历:孩子本来很喜欢搭积木,可有一次他顶上那几块怎么也放不好,你去帮忙搭完后,不但没有等来孩子开心的表情,相反他直接不玩了,更有甚者,转头就把你搭好的积木推倒。

 

我们这样直接上手帮孩子做事,看似好心地帮助孩子,其实啊,暴露的就是对孩子能力没信心,觉得他们完成不了,所以直接上手帮他们做了。

 

我们怎么做呢?

 

首先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可以给孩子做示范,教他正确的技能和方法,但不能代替他们做。

 

其次是帮助孩子把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让孩子更容易完成,自己体会到这种成功。比如引导孩子先试着把大块的积木拼做个结实的地基,每次垒高一层,在操作中引导孩子观察两块积木的形状接口能匹配吗......

 

所以,我们要看清楚孩子一些自暴自弃行为背后,其实是孩子在求助:“不要放弃我,教我怎么做吧。”

 

 

好啦,关于行为与其背后需求的问题,今天就先写这些了,大家看完文章也记得在生活中运用起来哦。

 

 

了解更多,请关注康乃馨母乳会微信公众号(微信ID:knxmrh)。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转自康乃馨母乳会:www. knxmrh.com ”,否则视为侵权!

 


QQ咨询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