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了哈佛教授罗纳德·佛格森新出的一本书,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这位教授在十多年的时间内访谈了非常多的哈佛学生和成功的企业家,了解他们是如何被养育的,他发现这些人竟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早年的时候并不经常被父母夸奖!
这个发现,让很多人感到非常的惊讶。难道不是应该让孩子在夸奖中长大最容易建立他们的信心吗?
为什么不提倡给孩子“物质奖励”?
爱学习的家长一定读过很多“不要随便给孩子物质奖励”的文章。做得好就给钱、给玩具、给冰激凌的做法,很多家长都知道是不对的。
当我们在谈“物质奖励”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其实,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是物质奖励,而是这个奖励是否是一种“外部激励”。
什么是外部激励呢?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内在动力,内在动力是指做这事情就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例如,一个孩子读书,是因为自己喜欢,享受阅读的乐趣,那就是内在动力。无数的研究都证明,内在的动力才是一个人长期坚持、不畏艰难、努力奋斗的源泉。
与之相对的,就是外部激励,如果读书是为了妈妈可以奖励一顿大餐,那么这是外部激励在起作用。我知道,当我们遇到孩子“不好好吃饭”“不按时刷牙”等情况,无论怎么苦口婆心都没用,我们第一时间自然想到的就是外部激励。
但是,爱德华·德西等心理学家用实验证明,过度使用外部激励不仅不会帮助孩子形成内在动力,还会明显地削弱它!
德西曾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的第一阶段,所有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进入第二阶段,学生被分为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的学生没有任何奖励。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也就是说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反而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却仍然对解题保持了较大的兴趣。
其他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的实验,比如Mark Lepper主持的学龄前儿童画画的实验,这次的礼物不是钱,而是漂亮的“好孩子奖励”卡片。
第一组孩子们被告知,如果他们用这些彩笔画画6分钟就可以得到一张挂在“荣誉榜”上的“好孩子奖励”卡片。这个场景多熟悉呀!咱们的幼儿园学校都在普遍使用。
而另外两组的测试学生都没有被预先告知有奖励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奖励。
实验后,一组评判者来评估画的创造性,结果第一组学生的画质量比第二组和第三组普遍更低。而且,几周之后观察这三组学生,第一组期待奖励的学生,用彩笔的频率比他们参加实验前要低得多,甚至比第二组、第三组学生们的用笔频率少一半。
后来很多相关的实验都得出了一样的结论——
当人们正在做一件对他来说有一定乐趣的事情的时候,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他对这项活动的内在动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还有一个与“德西效应”有关的故事:
一群孩子总去某个老人家附近打闹,吵得老人无法休息,怎么劝阻都没办法。后来,这位老人想了个主意,告诉孩子们他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且承诺他们说每来一次,就会给他们1块钱。但过了几天,老人只给孩子五毛钱,又过了几天,就不给了。这群孩子拿不到奖励,渐渐地都不来了。
看看,物质奖励对内在动力的削弱多么强大!一件孩子们本来纯粹以热爱为动机去做的事情,就这样被错误的奖励方式毁掉了。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你真棒”,可能也属于 “外部激励”
聪明的家长想必已经发现了,外部激励似乎不仅限于我们常说的物质奖励。
小红花、小奖状等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奖励其实也是一种外部激励。专业上还有个词,小红花这些东西都叫做“代币”,代替货币,其实还是一种外部激励。
甚至有一部分的口头夸奖,如果带有很强的控制性,例如“我们家宝宝最乖了,我知道你一定可以爬过去的”“你真棒,下次一定还能拿第一名”,也是外部激励的一种,同样会削弱内在动力。
这里就要说到为什么哈佛教授发现,真正成功的孩子从小得到的夸奖并不多。甚至有一些哈佛的学生说,自己并不是很清楚他们的父母到底对他们有多自豪。
书里描述这些成功者回忆起来,如果做了让父母失望的事情,都能够得到父母明确的反馈,告诉他们原因以及父母失望的感受,但是当他们达到期望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在很多时候只是把它当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当孩子的成功来源于内在的动力时,并不需要再附加外部激励。
因为夸孩子真的是个技术活儿,夸不好反而会害了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了甚至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外部激励完全不能用吗?其实并不是的。
实验证明,当这种奖励是惊喜的时候,对孩子而言,是没有负面作用的。
比如,如果你某一天突然带回一个小汽车,告诉孩子,这是由于之前他这个月每天吃饭时间比一个月以前缩短了很多,这对孩子就是一个正面的鼓励。
但是,如果这是一个预先告知的奖励,“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一个小汽车”,或者让孩子可以预测到的奖励,比如你连续给孩子这样的激励让孩子产生只要吃饭吃得好就有小汽车,那就走回老路子了,对孩子的内在动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如果孩子就是不感兴趣,该如何正确激励孩子?
有家长问过我,那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就是不感兴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时候是不是只能用外部刺激来帮助他们呢?
确实,在这种时候外部刺激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研究证明,这种帮助的效果也是非常微弱的,而且从长期来讲,甚至是无效的。
因为你很难把握孩子什么时候对一件事情是否真的感兴趣,兴趣这件事本来也是不断变化的。一个对阅读不感兴趣的孩子,可能读着读着就开始感兴趣了,这时候你再给他发小红花,又可能变成了用外部激励削弱了内部的动力。
而被研究证明最明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予自主性。大家如果能灵活掌握这个方法,可以解决非常多的问题。
关于如何在孩子不感兴趣的事情上用自主性刺激内在动力,德西推荐了一个3步法:
第1步,坦诚地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无聊、或者看起来没意思;
第2步,和孩子聊聊做这件事长期的意义;
第3步,在具体怎么完成这件事情上,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其搞一个小红花板,或者承诺一个大玩具,不如跟孩子这样聊天:
“我知道你觉得每天要看半个小时书很费劲,不如看动画片那么简单轻松。”
“但是你要知道,读书能给你更多的知识,而且书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当你读多了,会发现他们能带领你去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呢!”
“这样吧,咱们约定一下,这半个小时内,你要看什么书,你完全自己决定!(或者我们可以每个月去书店一次,你可以自由挑选任何你喜欢的书,怎么样?或者你来挑选一个你喜欢的阅读灯/椅子?或者你来定每次读多长时间?”
我知道大家可能觉得这样挺麻烦的,但是千万别嫌麻烦,因为你的每一次“省事儿”,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孩子内在动力的形成!
如何正确“夸孩子”?
说了这么多,当然并不是想告诉大家不能夸孩子,只是说,正确的夸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难一些。
▶首先,家长要摆正心态。夸奖不是为了刺激和控制孩子去达到某个目标,“你这么厉害,下次一定能超过他”这类型的夸奖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并不能帮孩子建立内在动力。
▶其次,夸奖要公正。对那些本来就应该做到的事情,不要过度夸奖。
▶最后,即使要夸奖,也要夸具体的行为和努力,和孩子一起分析成功的原因。这一点,斯坦福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我在小步的企鹅图里很详细地讲过,大家可以去看看☞戳我直接观看
这些夸奖的方法比简单地说一句“你真棒”或者给一点外部激励,见效可能更慢。
但是,教育孩子并不是为孩子寻找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外部激励方法的流行,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立竿见影的有效。
要抗拒那些短视的做法,是需要定力的。
愿咱们都能成为“为孩子二十年而不是二十秒”负责任的家长。
作者:云宝妈妈
了解更多,请关注康乃馨母乳会微信公众号(微信ID:knxmrh)。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转自康乃馨母乳会:www. knxmrh.com,作者:云宝妈妈 ”,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