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幼儿园陆续开始报名了,群里可乐妈却有些发愁。3岁的可乐年前就因为爱打人和抢玩具被之前的幼儿园劝退了,现在还不知道换哪家好。
“怎么说也不听,给他立了那么多规矩都不管用,啥时候才能长大懂点事......”可乐妈妈在群里吐槽。
在立规矩上,像可乐妈这样,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就懂事了的家长可不少。但,育人就像种树,小时候树苗就是弯的,长大要扶直,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我们都知道, 6岁前的孩子对规则是高度认同的,在6岁前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对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和未来发展很重要。
道理和方法都看了不少,可为什么你给孩子立规矩就是不管用?其实啊,就是没掌握到这3个关键:
“一致性”是立规矩的前提
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我发现立规矩不管用的家庭,大多是因为没有贯彻好“一致性”。
首先,内外一致。
有的家长在家对孩子很“放纵”,孩子想干嘛干嘛;到了外面,出于公众场合和自身面子考虑,又要求孩子乖巧有礼、遵守秩序。给孩子立规矩,应该是始于家里,在外面不被允许的行为,在家里也不能放肆做。只有坚持内外一致,孩子才能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就像我开头说的可乐妈,在家的时候,可乐也经常会打家里人,但大家很少制止,偶尔打得疼了呵斥一两声。所以可乐在幼儿园也一言不合就对其他小朋友动手,不管可乐妈怎么强调“在家就算了,在外面可千万不准打人”“不准抢玩具”都没有用。
其次,全家一致。
立规矩最怕的是家庭成员之间不一致,比如你刚定下“每周只能吃一块巧克力”的规矩,家里老人转身就给孩子买一堆吃个够。你说,这样的规矩能立起来么?
然后,遵守一致。
规矩一旦立下,就需要家庭成员都遵守,不能要求孩子不说脏话讲文明,家长却遇到不顺心就爆粗口;要求孩子不能撒谎,自己在工作上却撒谎请假,等等。
最后,态度一致。
“没规矩的孩子背后必有没原则的家长。”立规矩,前后态度要一致,不要朝令夕改。
不论孩子怎么说、怎么哭闹,都要坚定表达一个态度“我们已经说好了哦,不能做哦”。
让他明白,不合理的需求是不会被满足的,这样在整个过程中,他才会逐渐认识到怎样的要求才是被允许的,他才能学会主动回避或不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立规矩上,只有保持一致性,孩子才不会感到混乱,才能明白规则的边界和适用场景究竟在哪里,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规则意识。否则,立再多规矩也白搭!
言语温柔是落实规矩的方式
我上面说了立规矩一定要保持“一致性”,不妥协,但这并不是说就要用强硬的方式。相反,在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的语言要温柔有条理。
曾听朋友说过她和孩子因为吃冰淇淋斗智斗勇的事。
她本身爱吃冷饮,家里冰箱囤了不少,孩子也跟着爱吃。可有天晚上,3岁的儿子在吃完两根雪糕的情况下,还嚷着要吃剩下的那盒冰淇淋。
怕孩子凉了胃,朋友立马制止,大声呵斥:
“你怎么这么馋呢?说好了不吃又要。”
见儿子压根不听,继续讨要,于是朋友又开始吼:
“别磨了,今天不会给你的,一天天太烦人了......”
儿子被吼后,哭得更厉害了,朋友被闹得很烦躁,最后一冲动居然当着孩子面把冰淇淋扔垃圾桶了。原以为这样算是吓住了孩子,没想到孩子虽然被吓得不大声哭闹了,但却一直留着眼泪盯着垃圾桶,委屈的小脸让朋友特别心疼。于是,她又心软地拿了冰淇淋给孩子......
你看,这整个过程中,我朋友既没有避免亲子争端,甚至上升到“人身攻击”,给孩子贴上“馋”“烦人”的负面标签,还做出当着孩子面扔掉冰淇淋这种严重伤害孩子的行为。可结果呢?又并没有实现让孩子遵守“不吃冰淇淋”的规矩。
这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拒绝孩子的过程中,言语不够温柔。
我们大可以平静温柔地告诉孩子事实:“你是小孩子,妈妈怕你吃太多肚子会疼,可以明天再继续吃。而且咱们之前说好了,只吃2根哦。”
如果他动摇了,就夸他:“宝贝这么想吃还能守住原则,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能做到。”然后就用其他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去指责孩子想吃这件事,更不要言语激烈地批评孩子,只需要温柔有条理地说事实。
把“不可以”换成“可以这样......“
当然,只有温柔是不够的,具体操作上的话术也很重要。
有的家长喜欢用“不行”“不可以”“不能”等类似的字眼来给孩子立规矩,以达到让孩子乖乖听话的目的。这其实是“消极”的管教。
我们都知道“消极”的管教会破坏孩子的幸福感,对那些渴望受到表扬和肯定的几岁孩子来说,这种“消极”的否定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脾气倔强或自尊心高的孩子还会产生叛逆和反抗,导致你越管他越皮。
所以,与其用“消极”的管教来试图让孩子体验家长的权威,不如试试“积极”的管教激发孩子主观能动性。具体操作可以分三步:
1 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错误
有的家长一旦想起来给孩子立规矩这事儿,首先就会去关注孩子常犯的错误或不好的行为,比如“今天的蔬菜是不是又没吃?”“玩具用完又乱扔?”简直是化身成了24小时监工,这无形就营造了一个紧张的亲子氛围。
2 改变话术,多一些正面引导
在规范孩子的行为时,尽量少用消极的否定词。
我们常用的“不可以”,虽然可能会制止住孩子当下的“错误”行为,但却没有告诉他怎么是正确的,孩子接收不到我们进一步的提示,往往就会继续做出不合适的行为。
把任务变成游戏,比如,当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时,你如果说“不可以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孩子可能会换到卧室扔一床;但如果你说“可以把玩具送回它们的小屋里,喏,就是蓝色那个小筐”,他们就知道玩具究竟该放在哪里了。
所以,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仅仅告诉他“不可以”是不够的,还应该让他知道为什么,以及示范一下什么是“可以的”。
评价孩子时,不要用“但是”等转折句。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某些表现时,该夸奖就单纯的夸奖,不要掺杂着“但是”。
比如,当孩子自己吃完了一碗饭,却搞得衣服脏兮兮时,我们不要去评价“宝宝自己吃饭好厉害,但是把衣服都弄脏了哦”;可以换种说法“宝宝自己吃饭好厉害,如果下次能不沾到衣服上就更厉害了”。
相比前者,后一种说法对孩子的评价一直是积极地在肯定,而且对孩子未来能做到的事情也提前肯定了,会让孩子主动在下次做得更好。
“积极”的管教并不局限在话术语言上,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优势也是一种“积极”管教。
比如孩子总喜欢乱涂乱画,我们可以给他准备一些安全的美术用品,告诉他“妈妈发现你手指好灵活,画画真不错,专门给你买了颜料,你可以把纸铺在画板上画,厉害的画家都是这样做的。”
几句鼓励,可能就会改变孩子乱涂乱画的行为,并帮助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3 不要把立规矩等同于跟孩子较劲儿
有的家长容易混淆给孩子立规矩的概念,把它变成让孩子听自己话,并执着于跟孩子较劲儿。比如孩子不喜欢用杯子喝水,而喜欢用吸管,但妈妈却非得让孩子用杯子,谁也不愿意妥协,最终就是“大的吼叫小的哭闹”,家里不得安宁。
你说,用吸管还是用直接用杯子喝水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看没有,只要孩子喝了水,用什么方式根本不重要。这位妈妈不是因为想给孩子立规矩而引发了冲突,实际上是因为太较劲,总想让孩子听自己的。
注意: 千万不要对孩子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
这句话是很多家长朋友喜欢说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孩子意识到严重性,赶紧听话。有的家长还会将这样的“最后通牒”写进规矩里。可是,看似强硬的一句话,达到的效果却不一定如我们所愿。
因为我们总是无法做到“最后一次”,这样的“最后通牒”总是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话语内容之中。我们通过“最后一次”的说法来发泄自己的愤怒、威胁孩子,但孩子只会更多反抗,并意识到我们在虚张声势。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不是为了限制他、束缚他,而是为了给他们“有界限”内的最大自由,为了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更好地为自己的生活服务。
最后,我分享一下美国幼教协会推荐每个家庭要建立五类家庭规矩,你们可以以此去设定下自家的“家规”,咱们在评论区交流哦~
①与安全相关的规则(比如不能碰插线板等)
②与道德相关的规则(比如诚实、尊严、勤奋等)
③与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相关的规则(比如吃饭、如厕等)
④与社会交往相关的规则(比如先来后到、不能打人咬人等)
⑤与真实世界相关的规则(比如金钱、责任等)
了解更多,请关注康乃馨母乳会微信公众号(微信ID:knxmrh)。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转自康乃馨母乳会:www. knxmrh.com,作者:Eva老师 ”,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