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奈尔大学研究表明:太“听话”的孩子,长大容易吃大亏!

这两个月,大家看脱口秀大会了吗?

 

我被李雪琴圈粉了!她的那种丧丧的幽默实在太让人心疼了,尤其是当她说出那句“我妈是我带大的”,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李雪琴跟妈妈过。她妈妈呢,当时的情绪特别不好,容易焦虑和崩溃,原本应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度过叛逆的青春期的李雪琴,却每天过得战战兢兢。努力照顾妈妈的情绪,做一切能让妈妈开心的事儿。

 

慢慢,她就养成了我们常常提到的——讨好型人格。

 

 

前几天教研组的老师们开了个脑爆会,正好聊到了“讨好型人格”,12个人里面,有9个说自己有讨好型人格,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要步自己的后尘。

 

1

孩子太听话,真不是什么好事儿!

 

谁不希望孩子听话呢?

 

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走到哪儿都能得到别人的喜欢呢?

 

“受欢迎”当然是好事,但当我们一味教育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的时候,说出的话可能是这样的——

 

“别哭了,再哭就没有人喜欢你了!”

“来,给叔叔阿姨表演个节目~”

“把你最喜欢的玩具给妹妹玩儿,才是乖宝宝……”

 

你看吧,就这样说着说着,孩子就会在心里想“妈妈说自私的宝宝没人喜欢,所以我一定要变大方,就算再不情愿也要和别人分享玩具,只有这样,大家才会喜欢我。”

 

时间长了,养成了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就会像一颗洋葱——当你一层层地剥开它,就会发现,这颗洋葱没有内核,没有本质的自我。英国心理学家雅基·马森将这种人格称为“可爱的诅咒”

 

 

我们希望孩子听话,无非就是希望孩子在未来受到欢迎,不被欺负和排挤。

 

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想必你也早有体验吧?

 

小时候,我们为了让家长脸上有面子,把心爱的玩具送给表弟;

谈恋爱,买个袜子都要在意男朋友会不会喜欢;

工作了,为了让老板、同事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哪里需要哪里搬,脏活累活抢着干。

 

你心里委屈,又不敢说,怕说了就没人喜欢自己了。

 

可现实呢,又在啪啪打你的脸。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做过研究分析,职场中"老好人"的工资比"有个性"的员工要低18%。因为他们经常无法拒绝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而无暇提升自己的核心价值。

 

你看,过度的讨好只会让自我消耗增加,限制自我成长,而且人际关系也会更加脆弱,成为存在感薄弱的人。

 

2

这3种父母,容易养出“讨好型宝宝”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2000人进行过一项关于“懂事”的调查。结果显示,65.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从小就是那个“懂事”的孩子。仅19.1%的受访者认为懂事的孩子比“熊孩子”更快乐。55.9%的受访者直言,没有不懂事的孩子,只有不懂事的家长——只为自己省心,压抑了孩子天性。

 

所以啊,讨好行为模式的出现,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那么,重点来了,哪种父母会比较容易养出“讨好型宝宝”呢?

 

01

“有条件的”爱孩子

 

美国教育专家Micki Fine说:讨好型人格来源于童年创伤,即父母从来没有或极少给过孩子“无条件的爱”

 

我认识的很多“讨好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童年的时候都比较“缺爱”,只有他们听话的时候,爸妈才会表扬他们,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他们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努力让自己变”乖”。

 

明明想要的东西,却说不需要;

明明想做的事情,却说不愿意;

明明想得到关心,却说没关系;

……

 

02

过于强势,对孩子要求严格

 

大亨2岁左右的时候特别调皮,那段儿时间我不由自主地就对他严厉了一些,直到有次我们去买玩具,他拿着两个喜欢的玩具无法抉择,没有像以往“撒泼打滚”要求都买,而是时不时偷偷抬头看一眼我的脸色。

 

我这才惊觉,太严厉的管教,会让孩子过早懂事,连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这之后,我足足花了2个月时间耐心陪伴和沟通,才让大亨重新变回那个“小魔王”。

 

03

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口头禅,习惯打击教育

 

我之前有个同事,是个典型的“老好人”,大家工作上的琐事都找她帮忙,她也从来都不拒绝,这就导致她经常加班到很晚才能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

 

我劝她要学会说“不”,她却说:“从小我就被妈妈各种比较和否定,为了得到她的认可,我总是做各种能讨好她的事。现在我已经习惯了讨好,不敢拒绝别人,因为我怕看到他们失望的表情。”

 

 

3

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

 

我猜啊,你现在肯定很着急:亨妈亨妈,我家孩子已经有“讨好型人格”的倾向了,现在纠正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

 

《突破天性》这本书里还有这么一个观点: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可塑性。说白了就是没啥来不及的,不管啥时候!

 

我在这里分享4个方法,希望能帮所有的孩子远离“可爱的诅咒”——

 

01

给足安全感

 

这话说了太多遍,不过你们先别烦,是真的真的很有用!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前是人安全的生成时期,6岁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观的成型期。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给与足够的爱和陪伴,对孩子今后人格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

 

但实际上我们经常在“假装陪伴”——人在那儿,眼睛却在手机或者电视上,这样的陪伴是毫无意义的。

 

我在陪玩儿的时候经常发现,大亨玩玩具解锁新技能时会很惊喜地看着我,或者迫不及待地告诉我。这个时候,如果我积极回应,哪怕是一个微笑,也会让他很有成就感,觉得他的发现和努力得到了认可。

 

而如果我们心不在焉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就会逐渐失去探索的欲望,还会从内心深处怀疑爸妈是不是真的在乎我。

 

不会陪玩儿的爸爸妈妈有福利了,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26个国际流行的早教游戏】,文末免费领,让你告别“假装陪伴”~

 

02

不说“好听的废话”

 

当孩子克服困难完成了一件事,一定不要吝啬对他的赞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你都看在眼里。

 

但千万不要用“你真棒!”“加油!”“你一定行!”这样空洞的废话来鼓励孩子,而要赞赏他的努力,他的尝试,他的毅力……

 

比如我会这样鼓励大亨:

 

“今天宝宝终于学会自己穿衣服了,进步很大哦!”

“妈妈知道,跟别人道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你成功了!”

“这周每天都能坚持读20分钟英文绘本,很厉害!”

 

注意哦,我并没有用“妈妈希望你这样做”“你这样做让妈妈很高兴”,因为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做这些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取悦大人。

 

03

学会“对事不对人”

 

我曾经跟大家聊过,一定要教给孩子正确的归因方式,不要“摔倒了就怪地板”“迟到了就怨闹钟”,因为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我出现任何问题都是别人(或东西)的原因。

 

同理,孩子犯了错误,我们也绝不能把错误的原因上升到能力和品行的高度上,比如:

 

“我就知道你什么都做不好”“你这个孩子就是永远不长记性”或者直接贴标签“你就是个坏孩子”。

 

我建议大家,最好每次都就事论事:

 

“今天你为什么要抢别人的玩具,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原因。”

“这次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下次一定注意,你愿意和妈妈一起打扫吗?”

“作业又没有按时做完,是不会做还是贪玩儿耽误了时间?”

 

04

练习说“不”

 

作为父母,我们很容易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家长的权威,“哪儿那么多为什么,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就是高压教育的典型。

 

想让孩子学会拒绝,我们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我们家,一般关于大亨的、非原则性的事情上,我们都会让他参与做决定,给他说“不”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听话。

 

如果孩子怕因为拒绝而失去别人的喜欢,那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掌握更好的拒绝别人的方法。

 

比如,在孩子遇到别人抢他玩具时,可以说:“我现在正在玩,等一会儿我玩好了,再给你可以吗?”。

 

比如,自己很喜欢的绘本,不想借给别人,就明确告诉他:“这是我最喜欢的书,每天睡觉前都要看。如果你也想看,我跟你说在XX可以买到。”

 

 

最后再啰嗦一句:最好的教育,不应该是让孩子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孩子就该做回孩子,孩子不乖,挺好的。

 

 

了解更多,请关注康乃馨母乳会微信公众号(微信ID:knxmrh)。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转自康乃馨母乳会:www. knxmrh.com 作者:Eva老师”,否则视为侵权!


QQ咨询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