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对孩子说“我数到3”

上周带大亨去朋友家,两个孩子一见面特别兴奋,到了吃饭时间,我们催了几次,他们都像没听见一样,自顾自地玩,无动于衷。

 

朋友不耐烦地冲着她儿子淘淘就喊:“我数到3,快点过来,1……”

 

淘淘回头看了一眼妈妈即将发飙的表情,随即惊慌地拉起大亨说:“我们先去吃饭,一会儿再玩。”

 

“2!”朋友话音还没落,两个小朋友就已经乖乖地坐在饭桌上了。朋友冲我眨眨眼,小声说:“就这招管用!”

 

这样的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说到对付不听话和磨蹭的娃,家长们都会用到这一招:

 

“我数到三,再不睡觉,就把你关到门外去!”

“又乱扔玩具,我数到三,赶紧给我捡起来!”

“我数三声,不许再哭了,再哭就别跟我回家了!”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数到3,孩子就会“乖乖听话”,不打不骂,通过一个简单的“命令”就能达到快速管教的效果,立竿见影,屡试不爽。

 

但是,立竿见影就意味着好吗?

 

不打不骂?为什么数到3的威力这么大?

 

孩子怕的不是123,而是不服从命令的后果。

 

孩子们第一次听到这三个数字的时候,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反应,但等到被惩罚后,就会联想起上一次的经历。在家长计数的过程中,孩子的精神也会一点点地紧绷,预想接下来爸爸妈妈会如何处置他。

 

也就是说,当我们说“数到三”的时候,其实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

 

我已经没有耐心了;

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做;

如果不照做,你会受到惩罚。

 

当宝宝再次听到家长说“数到3”,他接收的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通过数字传递出去的恐惧情绪:“如果3个数数完我不做,爸爸/妈妈一定会骂我/不喜欢我/把我关到小黑屋……”

 

相应的,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也是为了避免被惩罚。

 

所以说,立竿见影的教育,从来都是神话,而孩子无奈妥协的背后,也埋着许多隐患。

 

 

为什么不建议家长说“数到3”?

 

同事曾讲过一件事:有次她和孩子准备去游乐场,临出门,孩子磨磨蹭蹭,同事催促孩子快点。

 

可直到把同事耐心耗尽,孩子衣服都没穿好,她只能拿出杀手锏:“我喊123,喊完我就走,你穿不完,就自己看家吧!”

 

孩子慌乱起来。

 

等同事的3喊完,孩子果真就冲到了门口。可到楼下一看:孩子扣子系得错了位,两只鞋反着趿拉下来……

 

看着孩子邋遢穿着的那一刻,同事又惭愧又心疼。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喊123,并不是孩子犯了多大错误,做了多么不可饶恕的事情,而是父母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

 

可这一次次的威胁,对孩子建立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建立规则意识,都是有害无利的。

 

隐患一

孩子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就比如孩子不想回家,数到三他不得不跟着回去,但这也是迫于妈妈的压力,并不真的认为自己该回去了或者不回去会造成什么后果,下一次依然会我行我素,直到听到最后通牒。

 

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哪里不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被如此残忍对待。

 

隐患二

孩子很难意识到原则和边界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父母的规矩应该尽量少立,但立了,就一定要遵守。”

 

很多父母认为,数123是在给孩子机会,做不好,孩子接受惩罚也无可厚非。看似既开明又有规则的做法,却在一点点吞噬孩子的原则和边界感。

 

我家邻居就是一个典型的“123”妈妈,孩子每次来我们家玩不想走,她就会选择这种方式:“妈妈马上就走了,你不快点就别回家了,1,2……”前两天碰见她跟我抱怨:“天天逼我数123,不然就犯错,越长大越管不了了!”

 

因为孩子已经意识到了妈妈只会用“123”,这其实是帮孩子建立了一种行为约束的“他律”模式,时间久了,孩子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惰性:

 

遇事不用考虑太多规则,也可以无视环境,只要父母不喊123,就没有什么大不了。长久下去,孩子不但很难学会自律,更会在丧失原则的情况下,养成一些坏习惯。 

 

隐患三

“命令式”沟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远

 

家长并没有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也没有机会去表达,只有单向命令,长此以往亲子沟通会越来越困难。

 

《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里说:“如果一个人感到威胁,那么用戒律(或说教)来进行教育,只会造成这个人对教育者和教育本身更多的反感。”

 

所以,每用一次“数到3”,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欲望就会减一分,和父母的心理距离也会远一寸。

 

隐患四

孩子失去选择权,遭受强权的伤害

 

“数到3”等于放弃了“就事论事”的原则,而是在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家长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没有给孩子在过程中的选择权利。

 

在这样的“强权”教育下,孩子会变得没有主见,容易依赖他人,而且自控力差,不易调节自己的情绪。

 

另外,父母每次“数到3”都是对孩子的一次威胁,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慢慢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自卑,把所有的心理能量都用在生存上,而不敢尽情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发展。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长期遭受压力或威胁的孩子,他们遭受的压力会被“记住”。

 

这些压力,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年生活,只要遇到类似情况,条件反射似的不安和恐惧感会一直伴随孩子。

 

 

这5招,比数到3更好用

 

既然“数到3”的后遗症这么多,那么如果孩子把大人的话当耳旁风,家长该怎么办呢?

 

01

找到他们“不乖”的原因

 

孩子真的是很单纯的“物种”,他们的行为一般都真实地反映着内心世界。

 

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愿意去睡觉,但是他们也许想的是:我还想和妈妈再玩一会儿;我一点儿都不困;新买的玩具让我很兴奋,不想睡觉;我有点害怕黑暗,会不会有怪物……

 

只有找到孩子抗拒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02

正面引导,帮孩子找到内在动力

 

孩子对家长的话听而不闻,拖沓不执行,不是因为父母没威信,而是孩子动力不足。找到孩子的动力源,用表扬、鼓励等正面强化方式,让孩子养成立即执行的习惯。

 

大亨小时候,我也遇到过他玩疯了不愿意睡觉的问题。

 

因为大亨喜欢打篮球,我就对他说:“你看篮球运动员是不是长得特别高大,如果大亨不睡觉就长不高,就没有办法当篮球运动员,所以你现在必须去休息了。”

 

大亨就会乖乖地上床睡觉。

 

一步步引导的方式更能让孩子意识到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才能让孩子内心真正认可这件事,主动去做。

 

其实,孩子聪明着呢,多点耐心说明,孩子是能理解大人的意思的。

 

03

给孩子一个缓冲的时间

 

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在磨蹭,而是被眼前的事情吸引,沉浸其中。如果这时候家长要求孩子立即放下正感兴趣的东西,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放在大人身上也是一样,比如我们追剧正看到关键时刻,老公叫你吃饭,看你没动静直接夺了你手机,你是什么感受?

 

当孩子磨蹭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马上数123逼孩子,而是给他们设置一定的“缓冲期”,比如“再玩5分钟,我们就要回家了”“再给你10分钟,再不吃就没饭吃了”让孩子有自己安排和心理缓冲的时间。如果孩子没有遵守,也要让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04

教会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

 

孩子拖沓、不能及时按父母指令做事,很多时候,都是他们能力有限造成的。父母与其数123逼迫孩子快点做完,不如帮他们梳理原因,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亨原来每次出门,都很慢,我站在门口等得都不耐烦了,他还在磨蹭。后来我发现:每次穿鞋时,他分不清左右脚,左看看,右看看,思量一会儿,时间就浪费掉了。

 

后来,我专门教他如何区分左右脚的鞋,再出门时,孩子就能快速穿对鞋,不再拖沓了。

 

05

从小树立规则意识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得为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父母。

 

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是一个长效的、治本的策略,孩子习惯了以规则意识要求自己的日常言行,自然就不需要爸妈用“威胁”的口吻来管教。

 

当然建立规则家长也要一起遵守言传身教,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做得好就接受奖励、做得不好就接受惩罚,这样孩子会慢慢变得有规矩。

 

 

其实啊,当我们站在孩子内心的角度去审视时,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了解更多,请关注康乃馨母乳会微信公众号(微信ID:knxmrh)。

 

 

转载声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转自康乃馨母乳会:www. knxmrh.com,作者:大亨妈妈 ”,否则视为侵权!


QQ咨询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回顶部